隐私政策使用条款访问声明MK(中国)智慧医共体案例招贤纳士基层医保结算清单核查系统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报表系统基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系统基层电子病历系统基层移动公卫+两卡制基层医防融合慢病管理平台基层综合预约服务平台基层全民健康体检检后追踪管理平台基层超融合自助机基层 全民健康体检系统基层 预检分诊及排队叫号管理系统基层 统一移动支付平台基层 电子病历点评系统基层 村卫生室执业人员管理信息系统绩效基层院内绩效考核系统绩效 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评价管理系统绩效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平台绩效 公共卫生绩效考核平台绩效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系统绩效 医共体绩效考核平台平台 全民体检数据分析平台平台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解决方案平台 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平台 分级诊疗信息平台平台 健康档案开放共享平台平台 电子健康卡管理平台平台 双向转诊管理平台平台 远程会诊管理平台平台 远程影像诊断云平台平台 远程心电诊断云平台平台 远程检验共享云平台平台 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系统平台 区域病案质控平台平台 乡村一体化管理系统平台 人财物统一管理系统平台 综合管理平台平台 直报系统平台 区域医学检验信息系统(LIS)智慧医院 慢病信息化管理系统智慧医院 电子健康卡(患者主索引)系统智慧医院 医院绩效考核系统智慧医院 单病种质量控制及上报管理系统智慧医院 DRG智慧医院 病案MK(中国)质控系统国家基层医疗卫生综合管理平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系统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平台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评价和监测系统国家村卫生室执业人员管理应用系统国家医疗管理服务信息监管平台全民健康信息化保障工程-财务监管子系统国家卫生健康委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管理平台省级 电子健康卡 卡管平台项目省级 国家公立医院 绩效考核平台项目省级 海南省城市医联体 及紧密型县域医共 体信息化平台省市级 张家口市远程会 诊平台项目省市级 淮北市区域平台省市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全民健康体检省市级 安徽便民服务平台省市级 安徽家庭医生 签约平台省市级 新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省市级 河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省市级 济南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管理系统省市级 巴盟基层医疗机构管理系统省基层卫生综合管理平台区县级 智慧医疗项目区县级 紧密型 医共体项目区县级 两卡制项目区县级 献县智慧医疗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支付方式改革案例 市县区支付方式改革项目

聂春雷: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三大进展,县域整体服务效能提高!

发表时间:2021-12-03 16:06

11月30日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召开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有关进展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司长聂春雷,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波,河南省周口市委常委、秘书长,改革办主任刘胜利,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副区长朱晓丽,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人民医院院长杨发武出席会议等出席发布会,并回答媒体提问。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司长聂春雷介绍指出,我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工作主要取得三大进展,存在三个问题,接下来推进医共体建设要在五个”要“上下功夫。


微信图片_20211203160925.jpg



微信图片_20211203160938.jpg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司长聂春雷


医共体建设取得三大进展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全国启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确定山西、浙江2省,其他省份567个县(市、区,下同)共754个县为试点县,2021年,又增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试点省。两年来,试点地区立足“强县域、强基层”,在医共体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模式等方面深化改革、细化措施,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


政策制度不断完善,医共体建设形成共识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国家层面制订印发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指导方案、评判标准和监测指标体系等,明确了13项重点任务、11条评判标准、26条监测评价指标。


二是强力组织推动。召开推进会,安排部署重点工作。组织开展政策培训,讲解政策核心内容。组建专家组,建立监测平台,动态掌握各地工作进展。加强宣传引导,树立典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三是试点地区先行先试。29个省份制订了省级医共体建设文件,山西、浙江由省人大立法出台地方法规;安徽、江西等8个省份以党委政府名义印发;山东、河南等7个省份纳入对地方党政领导考核内容。2020年,754个试点县中,符合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标准的达到535个,占比71%。


四是地方医共体建设提速扩面。在国家确定的试点基础上,安徽、河南、广东、宁夏、新疆等省份已全面启动医共体建设工作;海南、西藏、云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积极筹备全面推动。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组建县域医共体4028个。县域医共体建设在大部分省份已经取得共识,呈现全面推开的趋势。


部门协同发力,“四个共同体”格局不断深化


一是夯实“责任共同体”。93%的试点县成立了党委政府牵头的县域医共体管理委员会,党委政府领导作用进一步强化。87%的试点县医共体拥有自主决策权,责权利关系更加清晰。


二是落实“管理共同体”。75%的试点县落实人员统一管理,72%的试点县开展了药品统一管理,县域卫生人力统筹使用力度增强,管理精细化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能更加高效。


三是打造“服务共同体”。87%的试点县落实双向转诊标准和规范,76%的试点县落实信息互联互通,分级诊疗基础更加夯实。


四是形成“利益共同体”。65%的试点县落实收入统一管理和开展医保统筹管理改革探索,部门协同作用更加紧密。两年来,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卫生健康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协同参与、医共体具体执行运作的县域医共体建设管理模式基本建立。


县域整体服务效能提高,促进分级诊疗效果明显


一是立足“强县域”,促进患者回流和资源下沉。2020年,医共体牵头医院进一步做强专科,出院患者三四级手术比例达到42%,比2019年提高约3.5个百分点。试点地区县域内住院人次占比78%,县域内就诊率90%,分别比2019年提高了2.5个和6个百分点,与同期非试点县患者持续外流形成鲜明对比。


二是重点“强基层”,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提高。2020年,医共体牵头医院平均帮助基层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1.4个,比2019年增加1.9项。试点地区基层机构诊疗人次占比下降趋势整体出现逆转,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占比、慢病患者基层管理率达到55%和77%,比2019年分别提高约2.3个和2.2个百分点。比同期非试点县和未达到“紧密型”标准的医共体基层业务量占比更加符合政策预期。


三是促进分级诊疗,医保资金使用效能提升、群众负担减轻。随着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通过医保支付政策引导,医共体牵头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收入占总医疗收入的比例逐步提高,分别从2019年的63.0%和64.5%提高到2020年的66.8%和70.7%。县域医保基金回流显著,县域内支出率从2019年的64.8%提升到2020年的65.8%。通过实行医保总额付费、结余留用激励机制,医共体将更多工作转向健康管理,试点地区参保居民住院率从2019年的24%下降至2020年的15%,医保实际报销比提高到61.2%,好于全国平均水平,群众医疗费用负担减轻。


当前存在三大困难与挑战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是一个新的运行体制机制的改革,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是责任和认识问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是一项重大的体制机制改革举措,是对县域医疗卫生资源的一个系统的重塑,是对卫生健康治理体系的创新,对提高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及到许多方面,需要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也需要部门之间密切的协调和配合。正因为如此,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决策者、执行者、参与者都担负着重大的责任,需要协调的事项多、需要承担的工作任务重,必须要有统一的思想认识,而且要带有强烈的责任感,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所以,统一认识非常重要。但是,目前,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不仅是卫生部门,包括医保部门,可能在认识上有些还没有形成共识。


其次,建立各方利益协同机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核心是利益共同体,因为只有把利益共同体完善好,才能有可持续性。医保基金是医共体内部医疗机构收益的重要来源,能否节约医保费用,让参与的单位共同受益,真正做到医共体实行医保基金的打包付费,结余留用,这个政策是非常关键的。

第三,如何为群众持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问题。有人担心县域医共体建设会不会出现一家独大或者形成垄断,影响群众获得高质量、高效率的医疗卫生服务。所以,在推进过程中,各地要优化完善医保支付政策,加强服务的监管,开展监测考核等工作必须跟上,防止出现不良的倾向。


针对这些困难和挑战,山西、浙江两个试点省份做了很好的探索,安徽、河南、广东、新疆做得也非常不错,他们都是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而且支持的力度非常大,很多地方全都是省委书记、省长亲自靠前指挥,亲自来抓,把这项工作作为非常重要的惠民工程积极推进。


未来医共体建设做到五个“要”


下一步,在推进过程中,要注意五大问题。


一是,坚持党委和政府的领导,要加强部门的协同。明确和落实省级推动、市级统筹协调、县级具体实施、医共体执行和反馈的责任。


二是,要转变职能定位。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转变,要从关注单个机构的发展转向县域整个医疗机构共同发展;要从卫生健康部门行业的管理转向多部门系统的治理。


三是,要加强精细化的管理。立足提高效能,对医共体进行系统的重塑,切实实现“人、财、物、事”统一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医共体赋能。


四是,要加强考核评价,坚持强县域、强基层的目标导向。突出紧密型、同质化、控费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五是,要加强宣传和总结经验。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提高群众的知晓度和获得感。




公司
联系
法律

——————————————————————————————————————————————————————————————

——————————————————————————————————————————————————————————————

产品
邮箱:gx@greatsoft.net.cn
TEL:010-62962628
北京市海淀区西小口路66号东升科技园北领地C区2号楼2层